目录 链接到标题
1. 不是热爱,而是现实 链接到标题
读博这条路,我走得不算早,也并不纯粹。
硕士毕业后,我进入一家上海的头部车企,而且是国企,主要从事自动驾驶算法研发。钱不钱的都好说,来这的目的就是图个稳定,不加班。但天不遂人愿,到了第三年,部门整体解散。 这不是个例,同行跳槽的去处也未必稳定。在当前环境下的车企,哪怕你技术再强,也不过是被战略裁撤的一颗棋子。
我开始意识到——这条工作路径,看得见的不是未来,而是尽头。
一眼望到头的职业线,随时可能被重启的项目,上下游不断断裂的生态链……你再拼,也不过是“打补丁的螺丝钉”。
与其等下一次被动离场,不如主动换一条轨道。 读博,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尝试改变,小部分原因是为了逃避。
2. 为什么读博变成了选项? 链接到标题
读博并不是我的梦想,它更像是一种反问之后的备选答案。
- 问行业:我是否还能在这个行业里跑赢不确定性? ——答案是否定的。算法不是问题,结构才是问题。
- 问市场:我能否在商业里获得更清晰的成长路径? ——答案模糊,大厂是流水线,创业是赌博。
- 问自己:有没有别的方式,至少让我重新掌控节奏? ——教育系统,虽然封闭,但暂时稳定。
读博在这个阶段,对我而言像是一种延时对冲:
它不是理想解,但也许能提供一个更接近“选择权”的出口,比如进入高校,或单纯只是获得几年的冷静空间。
3. 一场赌注 链接到标题
说到底,读博是一场“用时间赌未来”的游戏。
你赌未来几年会换来一个更有尊严的身份:讲师、博导、教师编制、自主课题……
但也可能是:毕业找不到岗、被博士后反复消耗、或被高校体制边缘化,最终重新回到打工。
你用 4~6 年的时间,下注一个“理想出口”,但这场牌局里:
- 时间不由你;
- 出口不由你;
- 甚至成果都不一定属于你。